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为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弘扬厦门大学“爱国、革命、自强、科学”优良校风,7月9日下午,能源学院党委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我校数学科学学院林亚南教授在和木楼A221报告厅作题为《陈景润的传奇人生和精神魅力》的讲座,学院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会。学院党委副书记赖炜芳主持。
林亚南教授从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之间的故事开篇,带领师生走进陈景润,了解陈景润的传奇人生,领略陈景润的精神魅力。林亚南教授从“传奇生涯——科学家的艰辛与悲壮、传奇性格——科学家的执着与毅力、卓越的科学奇迹——科学家的贡献与价值、特殊年代的奇特影响——科学家的精神魅力”四个方面,介绍了陈景润的传奇人生和精神魅力。在“痴迷学业、初露锋芒、石破天惊、执着追求”四个篇章中,林亚南教授声情并茂为师生讲述了陈景润在少年时期对数学知识抱有强烈的求知欲,痴迷学业;在青年时期扎根数论研究,证明并发表“1+2”论文,研究成果震撼国际数学界,为国家民族获得国际声誉,初露锋芒,并且石破天惊;在数学研究领域上勇攀科学高峰,执着追求了一辈子。
林亚南教授认为,陈景润传奇人生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是柔弱的,又是坚强的;是内向的,又是深情的;是清贫的,又是富有的。最后,林亚南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作总结并勉励全体参会师生:“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
聆听讲座后,师生们一致表示,陈景润学长是我校科学精神的代表之一,要大力弘扬、传承学习陈景润身上甘于寂寞的严谨治学精神、勇于攀登的献身科学精神,努力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厦大能源人的贡献。
会后,学院党委开展了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图、文/郑成竹
为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弘扬厦门大学“爱国、革命、自强、科学”优良校风,7月9日下午,能源学院党委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我校数学科学学院林亚南教授在和木楼A221报告厅作题为《陈景润的传奇人生和精神魅力》的讲座,学院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会。学院党委副书记赖炜芳主持。
林亚南教授从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之间的故事开篇,带领师生走进陈景润,了解陈景润的传奇人生,领略陈景润的精神魅力。林亚南教授从“传奇生涯——科学家的艰辛与悲壮、传奇性格——科学家的执着与毅力、卓越的科学奇迹——科学家的贡献与价值、特殊年代的奇特影响——科学家的精神魅力”四个方面,介绍了陈景润的传奇人生和精神魅力。在“痴迷学业、初露锋芒、石破天惊、执着追求”四个篇章中,林亚南教授声情并茂为师生讲述了陈景润在少年时期对数学知识抱有强烈的求知欲,痴迷学业;在青年时期扎根数论研究,证明并发表“1+2”论文,研究成果震撼国际数学界,为国家民族获得国际声誉,初露锋芒,并且石破天惊;在数学研究领域上勇攀科学高峰,执着追求了一辈子。
林亚南教授认为,陈景润传奇人生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是柔弱的,又是坚强的;是内向的,又是深情的;是清贫的,又是富有的。最后,林亚南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作总结并勉励全体参会师生:“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
聆听讲座后,师生们一致表示,陈景润学长是我校科学精神的代表之一,要大力弘扬、传承学习陈景润身上甘于寂寞的严谨治学精神、勇于攀登的献身科学精神,努力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厦大能源人的贡献。
会后,学院党委开展了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图、文/郑成竹
各位考生:
能源学院计划于2025年8月下旬至9月初开放2026年预推免报名。请申请人登陆我校推免⽣(含直博生)管理系统进行网上预报名,网址:https://ssyjsbm.xmu.edu.cn/。
此次预选拔采取线下考核,考核地点为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学院和木楼,预计考核时间为9月中旬左右。具体报名流程、要求及考核实际安排将在8月下旬在学院官网公布,如有变化,以后续通知为准,敬请关注。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
2025年7月
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组织2022级15名本科生,于6月23日至7月4日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福建营销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国网福建营销服务中心")进行为期两周的生产实习。国网福建营销服务中心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是提供电能交易服务、电力技术开发与服务、计量检定检测、负荷管理及能源科技咨询等服务的专业机构。
深入一线,了解核心业务
6月23日,中心负荷市场部负责人陈吴晓热情接待了实习团队。在他的引导下,同学们参观了负荷管理中心,详细了解了该部门的职能定位、发展历程与取得的荣誉,初步感知了国家电网的运作体系及负荷管理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中心工程师林工随后为实习生分配了小组及指导老师,明确了各组的实习任务,并组织签署了保密承诺书,强调了实习安全与相关注意事项。
岗位实践,锤炼专业技能
自6月24日起,实习生们正式投入岗位实践。实习内容紧扣负荷资源排查与协议审核、新型负荷管理系统测试、能效案例与电能替代项目等中心核心业务进行。其中,第一组同学深入分析用户负荷数据,审核电力服务协议,了解电力市场运营机制。第二组同学参与新一代负荷管理系统的功能测试,提出优化建议,助力系统完善。第三组同学整理分析能效典型案例,审核电能替代项目,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在中心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各小组均高效完成了既定实习任务,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总结提升,展望未来合作
7月4日上午,实习总结会在国网福建营销服务中心举行。各实习小组依次汇报了工作成果,分享了实践收获与感悟,并向企业导师表达了诚挚谢意。中心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们的积极表现和专业素养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寄语同学们未来学业进步、职业发展顺利。学院带队教师谢珊祝贺同学们圆满完成实习,衷心感谢国网福建营销服务中心各部门师傅和老师的精心指导与周到安排,并表达了未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拓展交流的期望。
本次生产实习有效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能源电力行业一线工作者的深入交流,同学们拓宽了行业视野,增强了对国家能源电力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展望未来,能源学子将秉持学院"发展能源技术,共同改变世界"的院训,牢记国家电网"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努力为国家能源电力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文 潘鑫杰
2025年6月22日,能源学院2022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1名本科生在郑剑乡老师与叶跃元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福建省宁德核电有限公司进行为期12天的生产实习。
6月23日上午,实习生们汇聚JH楼401室参加实习生见面会。见面会由培训部的雷芯乔老师主持。宁德核电培训部经理徐峰涛对实习生们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徐经理强调了培训期间的安全准则、培训行为要求,并鼓励同学们在实习中积极学习。见面会上,各个同学进行了自我介绍,并表达了在接下来的实习过程中注重安全,虚心学习的决心。
随后,由党群工作部的郎佳老师为大家开展了一场关于宁德核电企业文化的培训课程。课程内容详实,通过"工程筹备"、"工程建设"、"稳步发展"和"全面成熟"四个发展阶段,生动再现了宁德核电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郎佳老师特别强调了宁德核电独具特色的"三担"精神——"担责、担当、担负",这一核心理念已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6月23下午,由雷芯乔老师带领大家前往核电厂的88m观景平台,核能会展中心等标志性场所进行实地参观,李齐名老师、陈治君老师、施文平老师分别为大家进行了宁德核电的战略规划及近年来的主要成就讲解;震撼教育展厅参观;员工晋升路线介绍等活动。
6月24日至25日,实习团队在宁德核电培训中心接受了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培训。何明老师、施文平老师和徐海龙老师分别就入场安全规范、预防人因失误理论及企业安全文化等内容进行了专业授课,并组织随堂考核,切实强化实习生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为后续实践环节打下坚实基础。
6月25日下午至7月3日,实习生们进入岗位实操阶段。根据专业方向,同学们被分配到运行部、化学环保部、机械部、电气部、生产服务部、设备管理部等多个核心部门。在师傅的指导下,实习生们深入参与实际工作流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尽管岗位职责各不相同,但每位同学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知欲投入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展现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7月4日上午,厦门大学能源学院本科生2025年宁德核电站实习总结会在JH楼401召开。总结会上,实习生们根据工作岗位进行分组,小组合作进行汇报。各位实习生分别从岗位介绍,工作内容,实习收获,心得感悟等方面进行分享,并对在实习过程中给予了教导与帮助的师傅与老师们表达了感谢。
宁德核电培训部经理徐峰涛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实习表现,勉励大家继续保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学院带队教师董士刚对实习活动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希望同学们将实习所得转化为持续进步的动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并对宁德核电的各位师傅与老师的悉心指导与照顾表示衷心的感谢。师傅代表陈彰贵高度评价了实习生们展现出的学习热情和专业潜力,期待同学们在未来职业发展中保持这份热忱。
本次为期两周的实习活动,是厦门大学能源学院与宁德核电有限公司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实践。通过系统培训、岗位实操和总结交流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核电行业的技术特点和企业文化,更培养了其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此次实习不仅为同学们搭建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平台,更帮助大家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把实习收获转化为持续进步的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我国能源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 卢许诺
为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党建与事业发展深融互促”主题,在党委书记王洁松和副院长(主持工作)郑志锋统筹组织下,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师生代表于2025年7月2日至3日赴漳州开展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师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党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工程师代表共23人参加。通过“党性教育-红色研学-校企合作-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五维联动,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发展的战略擘画,强化能源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福建漳州、厦门等地,深入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考察调研。本次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在路线设计时,以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漳州考察调研的足迹为指导思想,通过安排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乡村采风等结构化、模块化课程,教育引导师生们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产教融合,深化合作
7月2日上午,能源学院一行赴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开展党建联创、校企合作、访企拓岗活动,举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协议签约和授牌、人才共建协议签约、行业导师聘书颁发等仪式,开展座谈交流和生产基地参观等活动,漳州能源董事长、党委书记吴元明,总经理助理车济尧、设备采购处处长江振标等参加活动。双方聚焦核能安全与利用、新能源发展、储能运用等前沿领域,搭建产教融合协同平台。双方一致认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要以本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携手推动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增强双方交流合作,力争在清洁能源领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上共同书写新的篇章。
2025年1月1日,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漳州核电基地是“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始发地,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将成为福建省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发展引擎。“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满足全球最高安全标准,是我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被誉为“国之重器”“国家名片”,对于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致敬谷公,汲取力量
随后,能源学院一行来到谷文昌纪念馆。通过现场教学,师生深入感悟“四有书记”谷文昌的精神丰碑——从1980年随军解放东山岛立下“不放民于苦难,要共产党人来干啥!”的铮铮誓言,到带领群众“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根治风沙的壮举,其“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铸就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在苍松掩映的谷文昌同志塑像前,师生整齐列队,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回荡纪念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艰苦朴素、厉行节约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的谷文昌同志就是其中的典型。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学习谷文昌同志先进事迹,传承厉行节约的好作风,是每一名党员的必修课,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题中之义。
向海图富,振兴澳角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表重要论述。在六获“全国文明村”殊荣的澳角村,现场教学老师结合该村的实践案例,现场剖析乡村振兴“土特产”模式:立足海洋资源根基,发展“电商直播+生态旅游”特色产业,构建捕捞、加工、冷链、销售全链条集群;澳角村积极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火车头作用,带领村民扬帆逐梦、书写美好,2023年澳角村社会总产值达15.5亿元,村财收入173万元,人均纯收入5.8万元,昔日落后的小渔村蝶变为网红打卡地,并荣获“全国最美渔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称号;在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过的澳角湾海域、驻足参观过的海鲜干货和渔获产品交易场所、同渔民们亲切交流的码头,师生们通过渔民们忙碌的场景,看到了一幅生态宜人的乡村振兴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东山澳角村渔获满舱”,师生们对以澳角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新进展深感振奋。
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当晚,中共漳州市委党校方赐德教授为师生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辅导。方教授详细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征程福建干什么、福建怎么干、福建党员干部应如何担当作为等重大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他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赴闽考察为主线,聚焦“四个更大”战略要求与“奋勇争先”改革嘱托,通过对比1996年习近平同志肯定漳州“大农业开发”的历史论述与澳角村振兴实践,深刻揭示“产业振兴要立足资源多样性”的科学规律。他引用《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重要论述,号召师生将谷文昌精神化为行动自觉,在服务“新质生产力绿色赋能”中勇担使命。两个半小时的授课,师生们表示意犹未尽、收获满满。
以文育人,凝聚合力
7月3日上午,学习活动进入文化深耕阶段。在关帝文化产业园,师生从“忠义仁勇”三公文化中感悟两岸同源血脉,深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于谷文昌铜陵事迹馆中,透过泛黄的《治沙笔记》、斑驳的造林工具等百余件实物,重温“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铮铮誓言。馆内“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的结语,引发师生对“为人民服务”公仆价值的深刻思考。
本次活动构建了“企业-乡村-课堂-文化”四维立体教育场景。师生们深刻体悟到,要以谷文昌同志“坚定不渝的信念追求”筑牢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正确观念融入党建工作、教育教学、科研攻关、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探索新能源领域“第二曲线”发展路径,推动新能源、储能等技术从实验室“种子期”向产业“扩张期”跨越。师生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学习谷文昌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入谋划学院“十五五”发展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注入厦大能源新动能,在清洁能源关键技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中走前列、建新功、创一流!
文/王琪、张燕青、郑成竹
图/郑成竹、漳州核电、王琪、张燕青
为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党建与事业发展深融互促”主题,在党委书记王洁松和副院长(主持工作)郑志锋统筹组织下,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师生代表于2025年7月2日至3日赴漳州开展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师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党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工程师代表共23人参加。通过“党性教育-红色研学-校企合作-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五维联动,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发展的战略擘画,强化能源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福建漳州、厦门等地,深入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考察调研。本次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在路线设计时,以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漳州考察调研的足迹为指导思想,通过安排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乡村采风等结构化、模块化课程,教育引导师生们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产教融合,深化合作
7月2日上午,能源学院一行赴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开展党建联创、校企合作、访企拓岗活动,举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协议签约和授牌、人才共建协议签约、行业导师聘书颁发等仪式,开展座谈交流和生产基地参观等活动,漳州能源董事长、党委书记吴元明,总经理助理车济尧、设备采购处处长江振标等参加活动。双方聚焦核能安全与利用、新能源发展、储能运用等前沿领域,搭建产教融合协同平台。双方一致认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要以本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携手推动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增强双方交流合作,力争在清洁能源领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上共同书写新的篇章。
2025年1月1日,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漳州核电基地是“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始发地,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将成为福建省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发展引擎。“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满足全球最高安全标准,是我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被誉为“国之重器”“国家名片”,对于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致敬谷公,汲取力量
随后,能源学院一行来到谷文昌纪念馆。通过现场教学,师生深入感悟“四有书记”谷文昌的精神丰碑——从1980年随军解放东山岛立下“不放民于苦难,要共产党人来干啥!”的铮铮誓言,到带领群众“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根治风沙的壮举,其“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铸就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在苍松掩映的谷文昌同志塑像前,师生整齐列队,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回荡纪念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艰苦朴素、厉行节约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的谷文昌同志就是其中的典型。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学习谷文昌同志先进事迹,传承厉行节约的好作风,是每一名党员的必修课,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题中之义。
向海图富,振兴澳角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表重要论述。在六获“全国文明村”殊荣的澳角村,现场教学老师结合该村的实践案例,现场剖析乡村振兴“土特产”模式:立足海洋资源根基,发展“电商直播+生态旅游”特色产业,构建捕捞、加工、冷链、销售全链条集群;澳角村积极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火车头作用,带领村民扬帆逐梦、书写美好,2023年澳角村社会总产值达15.5亿元,村财收入173万元,人均纯收入5.8万元,昔日落后的小渔村蝶变为网红打卡地,并荣获“全国最美渔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称号;在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过的澳角湾海域、驻足参观过的海鲜干货和渔获产品交易场所、同渔民们亲切交流的码头,师生们通过渔民们忙碌的场景,看到了一幅生态宜人的乡村振兴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东山澳角村渔获满舱”,师生们对以澳角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新进展深感振奋。
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当晚,中共漳州市委党校方赐德教授为师生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辅导。方教授详细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征程福建干什么、福建怎么干、福建党员干部应如何担当作为等重大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他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赴闽考察为主线,聚焦“四个更大”战略要求与“奋勇争先”改革嘱托,通过对比1996年习近平同志肯定漳州“大农业开发”的历史论述与澳角村振兴实践,深刻揭示“产业振兴要立足资源多样性”的科学规律。他引用《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重要论述,号召师生将谷文昌精神化为行动自觉,在服务“新质生产力绿色赋能”中勇担使命。两个半小时的授课,师生们表示意犹未尽、收获满满。
以文育人,凝聚合力
7月3日上午,学习活动进入文化深耕阶段。在关帝文化产业园,师生从“忠义仁勇”三公文化中感悟两岸同源血脉,深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于谷文昌铜陵事迹馆中,透过泛黄的《治沙笔记》、斑驳的造林工具等百余件实物,重温“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铮铮誓言。馆内“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的结语,引发师生对“为人民服务”公仆价值的深刻思考。
本次活动构建了“企业-乡村-课堂-文化”四维立体教育场景。师生们深刻体悟到,要以谷文昌同志“坚定不渝的信念追求”筑牢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正确观念融入党建工作、教育教学、科研攻关、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探索新能源领域“第二曲线”发展路径,推动新能源、储能等技术从实验室“种子期”向产业“扩张期”跨越。师生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学习谷文昌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入谋划学院“十五五”发展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注入厦大能源新动能,在清洁能源关键技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中走前列、建新功、创一流!
文/王琪、张燕青、郑成竹
图/郑成竹、漳州核电、王琪、张燕青
6月23日 — 7月4日,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组织新能源、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分赴福建省内多家知名能源企业,开展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项目实践中拓展认知、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将“知”转化为“行”,为未来投身国家能源事业、服务“双碳”战略目标打下基础。
专题赋能:触摸能源发展脉搏
能源学院把实习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结合学生成长需求,系统设计目标设定、实习主题、实践内容、实效评估等关键环节,从熟悉生产流程到完成指定操作,再到参与优化提案,螺旋式一体推进提升实践育人实效,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能源人才。
福建作为少煤缺油省份,经过长年发展构建起清洁能源为主导、各类电源协同发展的能源结构,能源产业发展快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源学院2022级、2023级百余名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走进11家福建能源企业,开展为期两周的实习实践。
同学们来到福清核电站、霞浦核电站、宁德核电站、漳州核电站等核电基地,学习核工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先进技术,感受中国核电“硬”实力;有的前往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国能神福(石狮)发电有限公司、福州国网营销中心等传统能源领军企业,了解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探索;有的到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创新航新能源(厦门)有限公司、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等新能源企业,感受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广阔前景。
“认知实习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能源战略的宏阔远大与科技创新的澎湃脉动。”新能源专业、2023级本科生叶炜豪在参观了福清核电站、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后表示,“认知实习直观连接了课堂理论与产业前沿,让我深刻感受到能源领域在国家发展中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也让我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充满敬畏与期待。”
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期间,还在中创新航、国能神福、福清核电、漳州核电、宁德核电等多家企业举行行业导师聘书颁发仪式,聘任具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行业洞察力的专家担任行业导师。并与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实践基地及人才培养协议,为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颁发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牌匾。学院教师、企业行业导师、优秀校友汇聚合力,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融入育人过程。
沉浸学习:深化专业行业认知
同学们深入产业展厅、生产车间、控制中心、项目现场等,学习能源生产、转换、利用与管理等实际运用,通过了解不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全球布局、技术应用场景等,认识新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布局变化,以及科技创新在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在中核霞浦核电有限公司,同学们参观了解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中国快堆技术研发历程、霞浦快堆项目进展,以及核能“三步走”战略和快堆“三步走”发展战略。通过观看快堆模型及其原理介绍,同学们对快中子反应堆的核心技术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在中核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同学们参观了科普展厅、观景平台,走进主控模拟机厂房与设备模拟体厂房,详细了解核工业历史传承、企业发展概况,了解“华龙一号”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创新优势和建设情况,还就反应堆压力容器模拟体等关键设备的工作原理等进行交流探讨。
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同学们实地参观生产车间,通过参观展馆学习高端电源UPS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数据中心的发展特点及典型应用案例。“零碳馆”的能源基地、零碳园区、低碳生活等多个应用场景下的科研产品以及微网实验平台通过数字化地方式实时展示园区的光伏发电用电情况,令同学们印象深刻。
在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同学们实地参观了漳州能源的科普展厅、观景平台和机组主控室,近距离了解核工业发展成就、漳州能源发展历史以及核电机组建设情况,认识了漳州能源的规划布局、能源供应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围绕核电产业的人才需求与就业前景进行交流。
实战训练:锤炼提升能力素养
丰富的实习实践让同学们对不同能源领域的工作内容、发展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学们在企业工程师、行业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践项目,进行模型训练、系统测试等工作,深刻感受了能源行业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高度的安全意识、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以及高效的组织运作模式,进一步加深对自身兴趣专长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路径的思考。
在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同学们聆听了关于软件开发流程、HIL市场及HIL实验室等专业知识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状况与案例分析。同学们参观了国创中心翔安实验室,参观了屏蔽室、控制室、电波暗室,了解EMC实验室的工作内容和设备情况,还动手拼装了电动赛车,并进行了现场操作练习。
安全生产始终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安全意识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在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全国劳模黄小滨围绕职业健康防护和操作完整性管理体系,向师生们深入浅出地传授安全真经。学生们体验了专业消防器材的穿戴和使用,学习并实操了心肺复苏术(CPR),并通过模拟场景认识工作中潜在的危险,亲身体验安全防护装备和措施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提升安全防护意识。
在中创新航生产实习的同学们学习了从电芯制作到pack包生产完成的完整流程,亲身体验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每一个流程和细节,也了解到目前每个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和改进方法。“我们积极协助工人师傅完成各项任务,熟练掌握了电池包制作的完整流程,对专业知识有了更直观、深刻的理解。”2022级本科生徐浩然表示。
2022级本科生郭昕睿在宁德核电机械部管阀科实习,实地观察核岛、常规岛及辅助厂房结构,深化了对核电厂原理的理解。亲身体验了高温密闭的工作环境与复杂的管道系统后,他表示“工作人员在严苛条件下坚守岗位,其专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这次实习,不仅锻炼了我的数据处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更让我跳出课本,从用户侧和系统运行的角度,深刻理解了储能在‘源网荷储’协同中的关键角色。”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郑烨峣在福州国网营销中心生产实习期间,参加了断面可中断用户核查分析,她直观感受到电网调度的复杂性,并认识到可中断负荷作为一种“虚拟储能”在提升系统灵活性上的巨大价值。“这与我们储能专业解决能量时空转移的目标高度契合。”
厚植情怀:强化坚定使命担当
将课堂搬到工业场景,开展有特色的体验式教学,将思政教育融入鲜活的生产实际,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实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怀和工匠精神,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能源安全对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的极端重要性,以及作为未来能源人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在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一台“变废为宝”修复的压缩机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锈迹斑斑的旧设备经全国劳模张肇宏妙手翻新,成为实用的培训教具,不仅节省成本,更为青年人才培养提供了生动平台。师生们参观了张肇宏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聆听了张肇宏关于深耕石化仪表领域三十余载的宝贵经验分享,感受了数十年如一日保障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的匠心坚守。实地参观焊接、电气、仪控等实操训练室,对现代石化技能培训有了直观认识。
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大楼,几位在宁德时代工作的校友分享了他们的工作经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关于毕业实习、公司新人入职、大学学习、择业就业和考研读研等问题的真切建议。
霞浦核电公司李竑翊带来题为《中国核工业,了解一下》的主题讲座,采用互动问答形式回顾了中国核工业从“两弹一艇”的辉煌成就到实现核电“零”突破的发展历程,深刻阐述了核工业科学家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
“此次认知实习深度串联了能源产业链,我们在福清与霞浦核电基地,亲睹“华龙一号”机组与快堆研发的硬核实力,见证了三代核电技术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在福建联合石化学习到了大国工匠的匠人精神;在厦门国创中心参观前沿科研场景,助力产学研协同推动新能源技术落地。”2023级本科生昀鑫表示,“作为新能源专业学子,我既震撼于大国重器的技术高度,更深刻理解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构建逻辑。未来我将聚焦核能与多能互补技术,为实现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做贡献。”
7月1日上午,教育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阶段成果汇报暨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微专业启动会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牵头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孙世刚,厦门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成,能源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虚拟教研室建设负责人郑志锋,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唐拥华、赖炜芳,能源学院储能学系主任李君涛及副主任姜晨醒,智慧树网南方大区总监王咏彬,能源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微专业课程团队,智慧树网的专家代表线下参会。此外,来自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的50余位代表线上参会。会议由郑志锋主持。
郑志锋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汇报了教育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进展,重点发布并展示了储能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创新中心的阶段成果。该创新中心集学科、专业、微专业为一体,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结合AI技术动态分析产业岗位需求,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提供数据支持。未来,创新中心将进一步整合虚拟教研室资源,打造开放共享的科研协作平台。智慧树网专家现场演示其核心功能。会议同期召开了储能科学与工程微专业启动会,该微专业聚焦光伏储能工程方向、电池科学与工程方向,联合宁德时代、科华数能等龙头企业,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跨学科培养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认证通道,助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李成对虚拟教研室与微专业的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学校将持续支持虚拟教研室建设,推动其成为全国示范性标杆平台。微专业建设要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多校联合认证模式,切实提升微专业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和含金量,为培养复合型储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孙世刚院士强调,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储能专业人才培养对国家能源战略转型有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全国设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达103所,虚拟教研室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的平台作用,共同开展储能专业课程体系的前瞻分析与趋势预判,动态调整储能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能源转型需求。他指出,当前储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储能微专业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确保学生能快速适应产业需求。
据悉,教育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由厦门大学牵头建设,2022年2月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经过3年多的建设,从最初的23家成员单位,到现在的100余家储能专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通过促进虚拟教研室各成员的交流融合、协同成长,探索适应“智能+”时代的储能教学内容和方法,共建储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生态圈,提升储能教学的前瞻视野,促进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黄振佳 文/黄振佳
为科学编制学院“十五五”规划,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6月27日,能源学院在和木楼A203会议室,召开事业发展专题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谋划学院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郑志锋表示,“十五五”时期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强化战略思维,明确学院的定位优势特色,将国家所需、学院所能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谋划重点目标、重点任务,以及重大支撑性项目,进一步凝炼学院核心特色与差异化竞争优势,切实提升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协调性、指导性和可行性。
系所负责人、科研团队负责人、青年教师代表围绕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有组织科研、申报科研平台、深化产教融合等主题开展研讨交流。
学院党委书记王洁松强调,谋划好“十五五”规划意义重大,学院将继续认真梳理、吸纳征求意见座谈会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完善规划内容。
文|张正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