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12月13-16日,2024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暨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展交流会在厦门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主办,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航空航天学院、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嘉庚创新实验室联合承办,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科学一处支持。来自全国240余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13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鹭岛,交流思想、探讨学术、分享最新科研成果。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金红光院士,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分会主任杨勇平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院士,香港理工大学严晋跃院士,厦门大学张宗益校长,厦门大学郑南峰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科学一处关永刚处长,等应邀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副院长赵英汝教授主持。
【开幕式现场】
【赵英汝教授主持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张宗益校长代表厦门大学致欢迎辞,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厦门大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学校工程热物理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向长期以来对学校建设发展给予关心和支持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进一步探索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趋势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助力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积极建言献策,恰逢其时、十分有意义。
【张宗益校长致欢迎辞】
金红光院士代表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致辞,他强调工程热物理学科长期以来围绕能源、动力、排放控制等国家重大需求,而今在能源利用模式转变与碳中和的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希望参会同仁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为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红光院士致辞】
杨勇平院士代表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分会致辞,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我国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科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果,表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位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科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并鼓励青年学者立足能源国情,面对挑战,勇于创新。
【杨勇平院士致辞】
基金报告环节由杨勇平院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科学一处处长关永刚作《2024年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基金资助与工作情况》报告,详细介绍了2024年基金项目申报、项目资助等情况,为广大学者申报该领域的基金项目提供了宝贵建议和有益指导。他希望以基金项目的交流为依托,为相近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知识获取和信息共享的交流平台,形成经常性的基础研究交流合作氛围。
【关永刚处长作基金报告】
大会的特邀报告环节由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院士和清华大学段远源教授分别担任主席。
香港理工大学严晋跃院士、厦门大学郑南峰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宋永臣教授分别作题为《跨学科科学助力能源转型:共创未来》《以基础研究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吸附的能源-水-空气交叉研究》《二氧化碳封存利用理论与技术》的大会特邀报告。
【何雅玲院士主持特邀报告】
【严晋跃院士作特邀报告】
【郑南峰院士作特邀报告】
【段远源教授主持特邀报告】
【王如竹教授作特邀报告】
【宋永臣教授作特邀报告】
本次年会围绕6个专题开展交流:基础热力学;热力系统循环;热泵、制冷空调;材料热物性;热力系统动态特性、诊断与控制;可再生能源、脱碳、储能,交流形式包括优秀论文评选、论文口头汇报和论文展报交流,同期开设学科交叉创新论坛。共设置了1个主会场和6个分会场,共有4个大会特邀报告、16个分会场特邀报告以及233个年会论文张贴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交流,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
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展交流会同期举行,围绕“循环与热力系统”“热泵、制冷与工质”“生物质转化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储能”4个主题开展交流。共有148项基金项目进行结题汇报,183项基金项目进行中期展报交流。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举办的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作为学会的系列会议之一,已成为国内该领域级别最高、参与人员最广、影响力最深的学术盛会。本次大会瞄准国家能源战略、“双碳”战略,为与会专家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在促进青年人才成长、推动学科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审 | 学会秘书处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发展关键期,是厦门大学加快打造中国高等教育东南中心、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创新突破期,也是能源学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为编制好学院的“十五五”规划,进一步提高规划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现面向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学院“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主题涉及(包括但不限于)党建与思政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
一、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10月31日
二、参与方式:
1.电子邮箱:zzhxm@xmu.edu.cn,邮件请注明:“十五五”规划建议。
2.线上提交: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意见征集:
欢迎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供宝贵意见建议,共绘“十 五 五”能源学院发展蓝图。
能源学院
2025年5月13日
为深入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进一步推动学院党建与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2025年5月7日至8日,能源学院党委书记王洁松、副院长(主持工作)郑志锋带队赴西安开展调研学习,副院长李剑锋、党委副书记赖炜芳、新能源学系主任曾宪海、储能学系主任李君涛、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正泓、党务秘书郑成竹参加调研。
能源学院一行先后到访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西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就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创新举措、科研与产教融合、“十五五”规划编制整体思路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就双方在党建联学共建、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搭建共享平台、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开展进一步交流合作达成诸多共识。
调研学习期间,能源学院一行还参观了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校区)校史馆,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展厅、实验室,电气工程学院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院史馆、实验室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自学习教育启动以来,能源学院将改进调查研究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起手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深化强化优化调查研究,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通过此次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工科强校、能源与动力类先进学科专业的调研,学院对“十五五”期间如何促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融互促、依托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发展新型交叉学科,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实现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有了更加清晰和可行的思路。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曹锋、本科教学工作负责人/新能源系主任苏进展、研究生教学负责人刘明、院办主任刘佳;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梁得亮,院长杨旭,副院长郝治国、史乐,工会主席、海宁市潮通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究院院长康小宁,院办主任王超;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党委书记王占学,院长刘存良,副院长王治武、王可,党委副书记徐永超,院办主任李斯雯等对能源学院一行给予热情接待,参加了相关活动。
【附录】
1.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简介
https://epe.xjtu.edu.cn/xygk.htm
2.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简介
https://ee.xjtu.edu.cn/xygk/xyjj.htm
3.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简介
https://dongneng.nwpu.edu.cn/xygk/xyjj.htm
文、图/郑成竹
为深入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进一步推动学院党建与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2025年5月7日至8日,能源学院党委书记王洁松、副院长(主持工作)郑志锋带队赴西安开展调研学习,副院长李剑锋、党委副书记赖炜芳、新能源学系主任曾宪海、储能学系主任李君涛、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正泓、党务秘书郑成竹参加调研。
能源学院一行先后到访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西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就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创新举措、科研与产教融合、“十五五”规划编制整体思路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就双方在党建联学共建、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搭建共享平台、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开展进一步交流合作达成诸多共识。
调研学习期间,能源学院一行还参观了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校区)校史馆,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展厅、实验室,电气工程学院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院史馆、实验室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自学习教育启动以来,能源学院将改进调查研究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起手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深化强化优化调查研究,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通过此次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工科强校、能源与动力类先进学科专业的调研,学院对“十五五”期间如何促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融互促、依托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发展新型交叉学科,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实现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有了更加清晰和可行的思路。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曹锋、本科教学工作负责人/新能源系主任苏进展、研究生教学负责人刘明、院办主任刘佳;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梁得亮,院长杨旭,副院长郝治国、史乐,工会主席、海宁市潮通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究院院长康小宁,院办主任王超;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党委书记王占学,院长刘存良,副院长王治武、王可,党委副书记徐永超,院办主任李斯雯等对能源学院一行给予热情接待,参加了相关活动。
【附录】
1.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简介
https://epe.xjtu.edu.cn/xygk.htm
2.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简介
https://ee.xjtu.edu.cn/xygk/xyjj.htm
3.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简介
https://dongneng.nwpu.edu.cn/xygk/xyjj.htm
文、图/郑成竹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张尧立副教授团队(主页http://www.zhangyaoli.top/),主要从事能源领域的研究工作。团队主持和承担了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以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
因工作需要,现拟向社会公开招聘行政助理1名,具体如下:
一、岗位职责
1.日常文档处理,包括合同、协议、打印文稿、教学文档处理等;
2.负责文件周转、财务报销、耗材采购与管理;
3.日常事务性工作,包括:接待、会务、订车、订餐等;
4.完成课题组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岗位要求
1.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特别优秀者可放宽至本科。
2.年龄:35周岁及以下,特别优秀者可放宽至40周岁。
3.学科专业:具有能源、热工、机械等工科专业学科背景或者科研经历者优先。
注:参考目录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
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功底,熟练使用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
三、待遇情况
1.以上岗位为非事业编岗位,由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张尧立副教授课题组采用劳务派遣方式用工。
2.按规定参加社保,工资和福利待遇参照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3.工作地点:厦门大学翔安校区
四、招聘程序
1.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5月30日。
2.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报名,符合招聘条件者请将应聘材料打包发送至wanghx@xmu.edu.cn,邮件主题请注明“姓名+应聘行政助理”。
应聘材料应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简历(含近期免冠照片)、身份证件、学历学位证书及其他能反映个人能力水平的相关材料扫描件等。个人简历应包括籍贯、政治面貌、教育背景、最高学历、工作经历、目前从事领域、特长、获奖情况、现居住地、联系方式等信息。材料不齐全者恕不受理。
3.初审通过者,通知面试。应聘人员需如实填报个人资料,如有虚假,取消面试或录用资格。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5753613712
电子邮箱:wanghx@xmu.edu.cn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翔安南路4221-104号
说明:正式的录取名单请以学校招生办、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和教育部审核批准的名单为准。 | ||||||||
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审查不合格者、体检不合格者、经审核鉴定为学术不端者、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 | ||||||||
序号 | 报考号 | 姓名 | 录取专业 | 研究方向 | 考核成绩 | 录取学习方式 | 录取类别 | 备注 |
1 | 1038405553 | 王亮 | 清洁能源技术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70.4 | 全日制 | 非定向 |
4月19日至22日,“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分会2025年学术会议”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蒙大桥担任大会主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副所长杜凯、我院冉广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张联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强等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近200名共同探讨在极端条件下的材料与器件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会议开幕式上,蒙大桥院士、我校副校长尤延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副所长杜凯先后致辞。他们强调了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研究的重要性和相关研究在航空航天、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蒙大桥在致辞中提到,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研究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前沿焦点。从深空探测耐辐射电子元件到聚变能源耐高温第一壁材料、从量子计算超导器件到深海勘探万米级耐压装备,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的性能,直接关乎国家重大工程的安全性与先进性。
蒙大桥院士在会议上的致辞
尤延铖指出,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能够揭示材料在常规环境无法观测的新物态与量子效应,推动极端条件测试方法与仪器的革新,更是突破现有技术瓶颈,保障国家安全与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希望通过这样的会议,激发更多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
尤延铖副校长在会议上的致辞
杜凯表示,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研究直接关联深空、深海、核能、新能源等国家战略领域,是其核心支撑力量。本此次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科研合作的重要契机。
杜凯副所长在会议上的致辞
会议期间,与会者围绕强辐射、强激光、极低温强磁场、超高压等极端条件的材料特性、器件设计及应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与会专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其中,会议还带来了6场精彩的大会主旨报告,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朱嘉琦教授的“透明吸波体技术”,东华大学廖耀祖教授的“吸附与分离多孔聚合物材料”,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周民杰副研究员的“面向复杂体系的拉曼智能检测:从深度学习算法到大数据平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靳常青研究员的“极端条件先进材料”,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梁天骄研究员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进展及多学科应用”,以及我院冉广教授的“基于原位辐照的钼铼合金中辐照缺陷演化行为与机制研究”等。
大会主旨报告及现场提问
此次会议为促进国内在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标志着该领域研究迈向更高的水平。与会者纷纷表示,期待未来能携手推动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的研究迈向新高度,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共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分会2025年学术会议”部分参会人员的合影
(能源学院)
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和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四中学邀请,厦门大学新疆招生宣传组邀请电影学院,于4月19日至22日赴乌鲁木齐开展招生宣传活动,搭建起高校与考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助力新疆学子科学规划升学路径。
4月19日,新疆2025年首场高校招生政策咨询会在乌鲁木齐八一中学五星路校区举办。在厦门大学展位前,厦门大学新疆校友会庄丽、谭霞和厦门大学招生宣传组耐心细致地为考生及家长解答疑问,内容涵盖学校招生政策、招生专业、培养模式、就业情况和历年分数线等情况,该咨询会为考生和家长们提供了宝贵的现场面对面咨询机会。
4月21日-22日,招生宣传组分别在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四中学和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举行了两场学科讲座与招生宣讲会。电影学院助理教授陈荣钢以“跳出电影看电影——在大学研究电影意味着什么?”为主题,探讨了什么是电影研究、为什么要在大学研究电影,深入剖析了从电影的诞生到数字影像时代,电影的观看方式如何演变,电影与其他媒介形态(比如戏剧、游戏、社交媒体等)如何相互交融,电影如何成为现代影像文化的一部分以及思考影像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等内容。这种充满乐趣的学科科普与探索过程,激发了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更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厦门大学新疆校友会秘书长黄志柠在招生宣讲会现场分享了他在厦门大学曾经的学习生活经历与成长感悟,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厦门大学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秀校友遍布全球。电影学院李锦泽从名人校友、师资团队、地理位置及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介绍,详细解读了学校的招生政策,为同学们提供了实用的备考建议。
此次招生宣传活动,不仅加深了厦门大学与乌鲁木齐市各中学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更为乌鲁木齐八一中学、乌鲁木齐第五十四中学、乌鲁木齐第一中学的莘莘学子种下了南方之强的种子。厦门大学新疆招生宣传组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办学理念,为更多优秀学子搭建通往梦想彼岸的桥梁。未来,厦门大学新疆招生宣传组将继续深化与新疆教育系统的合作与交流,探索创新招生宣传模式与服务方式,为更多边疆学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发展机会。
(图文:李锦泽、张思杰)
近日,泉州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少衡一行访问能源学院,学院党委书记王洁松、副院长(主持工作)郑志锋、党委副书记赖炜芳参加座谈交流。
双方围绕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进行讨论交流。双方表示,”双碳”战略目标下,能源学科发展和能源产业发展都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期待双方能进一步在党建引领、新能源和储能氢能技术研发、科研平台共建、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提升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行业需求更有效对接,推进教育链与市场的产业链、创新链更深入融合。
座谈会后,王少衡董事长一行参观了学院先进储能技术创新平台。
为提升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加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4月21日上午,能源学院部门工会和教学部共同举办了第十届教学技能比赛。厦门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深教授吴正云老师、能源学院孙毅飞老师、郑灵灵老师、刘健老师担任本次比赛专业评委,能源学院党委书记王洁松、副院长(主持工作)郑志锋、副院长赵英汝,以及新能源学系和储能学系共二十余位教师出席了本次比赛。比赛由学院党委副书记赖炜芳主持。
比赛中,五位参赛教师围绕学科特色与时代热点,以20分钟教学片段展示教学智慧。郑世胜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人工智能与能源大数据》的算法,与时代热点紧密相关;尹祖伟老师将英语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课件精美;林健老师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进行详细的讲解,实现复杂理论的“深入浅出”;丛烁老师介绍了核能最新发展——第四代反应堆堆型的研发;叶跃元老师以《木质素解聚及其组成的定量分析》为例向我们介绍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新能源综合实验。选手们或严谨缜密、或生动风趣的教学风格,充分展现学院教师队伍的多元育人风采。
评委组从教学内容、课堂互动、课件设计、思政融合等维度对选手进行综合考评。专家们不仅对教案、大纲等材料逐一点评,还分享教学改革经验,为青年教师优化课程设计提供新思路。
经比赛评委专家和大众评审评分后,林健老师获得一等奖;叶跃元老师、丛烁老师获得二等奖;郑世胜老师、尹祖伟老师获得三等奖。王洁松老师和评委老师作为颁奖嘉宾为参赛教师颁发获奖证书。
作为学院“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的重要品牌活动,教学技能比赛历经十届沉淀,已成为锤炼师资队伍、推动课堂革命的重要平台。未来,学院将继续以教学技能大赛为支点,深化教师培养体系改革,为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注入澎湃动能。
文、图/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