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7月1日上午,教育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阶段成果汇报暨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微专业启动会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牵头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孙世刚,厦门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成,能源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虚拟教研室建设负责人郑志锋,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唐拥华、赖炜芳,能源学院储能学系主任李君涛及副主任姜晨醒,智慧树网南方大区总监王咏彬,能源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微专业课程团队,智慧树网的专家代表线下参会。此外,来自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的50余位代表线上参会。会议由郑志锋主持。
郑志锋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汇报了教育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进展,重点发布并展示了储能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创新中心的阶段成果。该创新中心集学科、专业、微专业为一体,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结合AI技术动态分析产业岗位需求,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提供数据支持。未来,创新中心将进一步整合虚拟教研室资源,打造开放共享的科研协作平台。智慧树网专家现场演示其核心功能。会议同期召开了储能科学与工程微专业启动会,该微专业聚焦光伏储能工程方向、电池科学与工程方向,联合宁德时代、科华数能等龙头企业,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跨学科培养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认证通道,助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李成对虚拟教研室与微专业的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学校将持续支持虚拟教研室建设,推动其成为全国示范性标杆平台。微专业建设要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多校联合认证模式,切实提升微专业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和含金量,为培养复合型储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孙世刚院士强调,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储能专业人才培养对国家能源战略转型有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全国设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达103所,虚拟教研室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的平台作用,共同开展储能专业课程体系的前瞻分析与趋势预判,动态调整储能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能源转型需求。他指出,当前储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储能微专业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确保学生能快速适应产业需求。
据悉,教育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由厦门大学牵头建设,2022年2月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经过3年多的建设,从最初的23家成员单位,到现在的100余家储能专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通过促进虚拟教研室各成员的交流融合、协同成长,探索适应“智能+”时代的储能教学内容和方法,共建储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生态圈,提升储能教学的前瞻视野,促进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黄振佳 文/黄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