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4月19日至22日,“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分会2025年学术会议”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蒙大桥担任大会主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副所长杜凯、我院冉广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张联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强等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近200名共同探讨在极端条件下的材料与器件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会议开幕式上,蒙大桥院士、我校副校长尤延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副所长杜凯先后致辞。他们强调了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研究的重要性和相关研究在航空航天、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蒙大桥在致辞中提到,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研究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前沿焦点。从深空探测耐辐射电子元件到聚变能源耐高温第一壁材料、从量子计算超导器件到深海勘探万米级耐压装备,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的性能,直接关乎国家重大工程的安全性与先进性。
蒙大桥院士在会议上的致辞
尤延铖指出,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能够揭示材料在常规环境无法观测的新物态与量子效应,推动极端条件测试方法与仪器的革新,更是突破现有技术瓶颈,保障国家安全与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希望通过这样的会议,激发更多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
尤延铖副校长在会议上的致辞
杜凯表示,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研究直接关联深空、深海、核能、新能源等国家战略领域,是其核心支撑力量。本此次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科研合作的重要契机。
杜凯副所长在会议上的致辞
会议期间,与会者围绕强辐射、强激光、极低温强磁场、超高压等极端条件的材料特性、器件设计及应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与会专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其中,会议还带来了6场精彩的大会主旨报告,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朱嘉琦教授的“透明吸波体技术”,东华大学廖耀祖教授的“吸附与分离多孔聚合物材料”,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周民杰副研究员的“面向复杂体系的拉曼智能检测:从深度学习算法到大数据平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靳常青研究员的“极端条件先进材料”,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梁天骄研究员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进展及多学科应用”,以及我院冉广教授的“基于原位辐照的钼铼合金中辐照缺陷演化行为与机制研究”等。
大会主旨报告及现场提问
此次会议为促进国内在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标志着该领域研究迈向更高的水平。与会者纷纷表示,期待未来能携手推动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的研究迈向新高度,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共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极端条件材料与器件分会2025年学术会议”部分参会人员的合影
(能源学院)